close
約翰福音到20章,應該已經算是完成了,所以有不少學者認為第21章是後來附加的.不過根據所有手抄本的證據都包含第21章,所以這章應該還是約翰的著作,只不過是屬於附錄性質,或者約翰晚年對約翰福音的補充.
1這事以後,耶穌為何又向彼得顯現?
彼得自從3次否認主以後,雖經痛悔,可是心裡面總存著一些自卑的感覺,覺得從此以後他再不配談到工作和事奉了,他還是回加利利打魚罷.因此主特意趕到提比哩亞海邊去找他,把"餵養我的羊"的責任委託他.
2這次在加利利的捕魚行動,有多少人參加?為什麼這些經歷主顯現的人,又重操舊業?
這裡提及7個門徒, 彼得.多馬.拿但業.雅各.約翰.及2個門徒.彼得向來是門徒中居首位,現在他說:我打魚去.他們說,我們也和你同去.離群的多馬由經驗中也學會了合群,他和門徒在一處.和門徒同在是蒙福的,縱然是打魚的同在,他們同心合意地打魚,主就和他們同在了.
"沒有意象,民就放肆"面對茫茫未來,似乎門徒還不知道主的心意.
3專業漁夫,在那一晚卻沒有打著什麼,這意味著什麼?
門徒的打魚,好像是一幅圖畫,描寫世人為肚腹勞碌的結果,不過換來屬世和屬靈的雙重空虛,毫無所得!同時也說明在神旨意以外的努力,常常是徒勞無功的.主叫他們認識自己的有限,便會知道應學習仰賴那無限量的主.
4在打到這一大網魚以先,門徒是否認得站在岸上的耶穌?
打不著魚是神蹟,打著魚也是神蹟.晚間是打魚的時候,竟然一夜打不著什麼.到了天亮不是打魚的時候,反倒一網就滿滿的打上來了,這豈不是神蹟麼?這時候,門徒們的眼睛才明亮了.當主在我們身旁時,我們往往不認得他,往往要在神蹟後才認得主!
5在18章中,彼得3次不認主,本章中耶穌幾次問彼得說:"你愛我嗎?"耶穌為什麼這樣問?
彼得3次否認主,主3次問他,你愛我嗎?(你愛我比這些漁船漁網,這153條大魚,這些炭火友伴更深嗎?)要愛主就得將主放在首要.如果你愛恩賜才能,屬靈經歷,便不能算是愛主.很多時候我們雖能夠撇下看得見的人事物,卻不能撇下屬靈的恩賜經歷.但主說:你愛我嗎?連這些都要放下.
愛主怎樣表現呢?主說:"你餵養我的小羊""你牧養我的(大)羊""你餵養我的(老)羊"三次用的羊字都不同,第三次用的羊指的是有病的,落後的,失敗的,需要餵養的,因此牧人必須捨己有愛心.當然"愛主"在"餵羊"之先,但是"餵羊"也必須緊緊放在"愛主"之後(行動).
"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?""這些"指餅和魚,在聖經中餠和魚都用以代表物質生活的飽足和豐富.每一位真正相信耶穌的人,都必須先省察自己,然後回答主的問題:"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?"
6耶穌為何提及彼得的未來?
彼得為人直爽,熱情,易衝動,多話,最大的毛病就是好強爭勝,喜出風頭,常與同伴比較.他總想比別人更勇敢些,他想支配別人......,所以主特別指出他需付代價學習."但年老的時候,你要伸出手來,別人要把你束上,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"表徵當我們的靈命長大,老練時,就甘心忍受別人所給予的不便與束縛.
信徒應當追求生命長大成熟,因為在成熟的人身上,會顯出十字架的記號,就是甘於被約束與剝奪.誰被剝奪得越多,誰就越有東西可以給人.
7彼得問耶穌說:"主阿,這人將來如何?"你覺得彼得的心如何?主的回答又是什麼意思?給我們的提醒?
人最容易忘記自己的本分,而好為人謀,干預別人的事.按著我們天然的本性,都很喜歡過問別人的事,這是忌妒心在作祟,希望別人不如自己.
耶穌的回答:"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,與你何干?你跟從我罷"a主這話清楚表明他要再來b"與你何干?":不要和人比較,神給每個人的道路是不同的.c"你跟從我罷":無論其他門徒的遭遇順或逆,彼得的責任是專心一致跟從主.(我們亦然)
跟從主與服事主,是我們個人與主之間的事,別人得情況如何,跟我們無干,主對各人有不同的帶領和託付,所以我們切莫受別人光景的影響.
同工之間,千萬不要計較恩典與前途,我們一跟別人作比較,就容易失去向著主純一清潔的心,而跟不上主的帶領.
全站熱搜